编辑部电话:027-87927022 投稿邮箱:xijuzhijiazazhishe@163.com

特别访谈ARTICLES INTERVIEW

风华正茂 艺苑梅开, 一个不一般的“蔡文姬”

来源:admin  浏览量:  发布时间:2016-07-12 09:00:03


【封面人物:万晓慧】
  封面人物简介:

  万晓慧,湖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,工青衣,宗张派,师从阎桂祥、杨至芳、于玉衡、李金鸿等,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薛亚萍、王婉华为师。现为第六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员,常演剧目有《望江亭》《西厢记》《状元媒》《玉堂春》《白蛇传》《大探二》《诗文会》等。曾荣获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、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优秀表演奖、全国京剧张派艺术青年演员选拔赛银奖等奖项。2015年5月,万晓慧凭借原创京剧《建安轶事》中蔡文姬一角,摘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,成为湖北省京剧院第四位获得此项荣誉的演员。其中,万晓慧参演剧目《建安轶事》,曾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大奖、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、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文化部所设奖项大满贯。

  戏剧之家:万老师好!去年您获得了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奖项梅花奖,是湖北省京剧院第四位获得此项荣誉的演员。您是怎么走上京剧这条路的,可以给我们讲讲您的从艺经历吗?

  万晓慧:走上京剧这条路很大程度上源于我的母亲。母亲以前是黄石市汉剧团的一名演员,既唱青衣也唱小生。那时候,我经常坐在戏台旁边看母亲演戏,耳濡目染也就可以有样学样地模仿戏曲里的一些动作。妈妈发现我这方面的天赋和兴趣后,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把我送去学声乐,给我打下了唱歌发音方面的基础。1993年,我小学毕业,母亲将我送到了北京市戏曲学校,正式开始学习京剧艺术,也是从那个时候起,我同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,并且一直唱到了今天。

  1996年,湖北省京剧院在湖北省艺术学校开设了京剧班,开始招收学生,我有幸被录取,回到了湖北学习;1999年,我考上了华中师范大学声乐表演系;2002年大学毕业,进入湖北省京剧院成为一名青年演员;2014年至今,在中国戏曲学院读研究生,继续在京剧的道路上摸索前进。


【图片】
  戏剧之家:在您学戏的这么多年时间里,有哪些人对您的学习成长影响比较大?

  万晓慧: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人,首先毫无疑问是我的母亲。是因为我母亲的感染,我才发现了戏曲中的无穷魅力,并随之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;其次,我的母亲很注重培养我的兴趣爱好。在发现我对唱歌跳舞、戏曲表演方面的兴趣后,很认真地去对待了它,并且将我送到专业的戏曲艺术学校学习,保证了我有一个扎实的基本功和系统的理论体系。是她把我领到京剧的这条道路上的,母亲对于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同时,在我学习京剧的这么多年里,母亲一直陪伴着我、照料着我、指导着我。几乎我的每一场演出,母亲都会到场,不仅照料着我的生活饮食,还会认真观摩我的表演,给我指点不足、改进提高。从母亲身上,我学到了很多东西,也获取了不断坚持奋进的学习动力。

  第二个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人,是我的两位老师——王婉华老师和薛亚萍老师。王婉华老师以前是武汉市京剧团的当家大青衣,学习张派艺术,在湖北省拥有非常高的名望。我从1997年起,开始跟着王老师学习张派艺术,距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。王老师在专业方面的指导,令我受益无穷,奠定了我在张派艺术传承发展的基础,非常感谢她。另外一个薛亚萍老师,也是我在张派艺术学习道路上的重要领路人。薛亚萍老师是张君秋先生的大弟子,是目前张派艺术里最有影响力的一位老师。我自2008年起,开始跟着薛亚萍老师学戏,在薛老师的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,对于张派艺术有了更深的了解。这两位老师都是我的师父,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。

  另外,我非常想感谢的就是我所在的湖北省京剧院,特别是我们的院长朱世慧老师。没有朱院长的培养、提携和重视,我很难有今天的进步。

  从12岁开始学京剧,到今天能有幸一直站在这个舞台上,并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喜欢,离不开我母亲的陪伴和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。无论是我的两位师父、朱世慧院长,还是我在北京市戏曲学校的于玉衡、阎桂祥、吴纪敏等老师,在湖北省艺术学校京剧班的李金鸿、李树芳、张宇虹、彭泽林等老师,在成长过程中的李维康、刘长瑜、刘秀荣、杨春霞、沈福存等老师,以及在省京剧院的各位老师、同事、搭档,他们都对我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,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。


【图片】
  戏剧之家:您是凭借《建安轶事》这部戏获得的梅花奖的,作为湖北省京剧院的新编戏,《建安轶事》在排演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,或者发生过什么比较难忘的事情?

  万晓慧:这部戏当时的排练时间十分紧张,从排练到演出只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。作为一部新编历史剧,《建安轶事》没有任何经验可循,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去揣摩。同时剧中的主人公蔡文姬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女,不仅拥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家国情怀,而且命途多舛、历经沧桑,同传统意义上的青衣有很大的不同。因此这部戏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心理刻画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挑战性。同时,关于蔡文姬的故事诠释,前有程砚秋先生的京剧《文姬归汉》、郭沫若先生的话剧《蔡文姬》,评剧《胡风汉月》等珠玉在前,我们如何才能演绎和塑造出一个“不一般”的蔡文姬来,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不小的难题。大家都知道,湖北省京剧院30多年来一直都是以丑角行当和丑角戏著称的,此次的《建安轶事》不仅以旦行挑班,而且将舞台全都让给了我们这些年轻的演员,可以说是冒了很大风险的。所以说,排好这部戏,不仅关乎着我们个人的成长,更关系着我们剧院的名誉声望,我们肩负的是剧院的重托,承载着的是院长、导演和编剧的期望。因此,演好这部戏,演好蔡文姬,着实给我增加了不小的压力。那段时间,每一天都是在紧张中度过的。导演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,他每天9点钟过来排戏,我就提前一个小时到排练厅默戏、酝酿感觉。每次排演,我都是高八度地唱,好让导演看出效果,从而进行改进。为了进一步体会蔡文姬的心理状态和人物情感,每天晚上回到家,我都会读一下蔡文姬的诗文、唱《胡笳十八拍》。同时,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,配合剧情发展演进,我还抽出时间专门学了点古琴弹奏的知识。

  整部戏有120多句唱段,包括多种西皮、二簧的主腔,还有南梆子、四平调、高拨子等,我都较好地演唱了下来,力求贴合人物当时的心境。到最后排完这部戏,我整整瘦了4公斤(哈哈)。

  所以这部戏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,获得这么多的奖项,这些成果和那段时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。同时,很感谢院里能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,冒着这样大的风险将我们这些没有什么经验、名气的年轻人推上舞台,同时也让我有了足够多的机会和动力去磨砺自我、不断的提高。这部戏的成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。

  戏剧之家: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,看戏的人越来越少,戏曲的发展也遭遇了一些困境。作为一名专业戏曲演员,您觉得传承发展戏曲文化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?同时需要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哪些工作?

  万晓慧:在文化异常丰富的今天,戏曲事业的不景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,我们在看到现状的同时也要善于思考问题的关键所在,借鉴其他先进经验帮助自身发展。

  关于这个问题,我想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事业。90年代,我国的电影事业远不及今天火爆,大家一般都是在家里看光碟,很少有人愿意买票去电影院。但是在今天电影业为什么会这么火呢,除了自身影业的繁荣外,好的营销推广手段也起了很大的作用。在今天,看戏的人越来越少,不是因为我们的戏曲不够好看、不够精彩,而是因为有太多的年轻人对它不够了解。有多少人认认真真完整地看完过一场戏?又有多少人走进过一次剧院?因为不了解,因为没接触过,很多人对于戏曲的印象就停留在一个老旧的层面上,认为戏曲“咿咿呀呀”,传统落后,甚至一传十、十传百,“以讹传讹”地“去妖魔化”它,但是真正认真看过一场戏的人是不会这样说的。所以,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,传承发展戏曲文化要加强对其的宣传推广工作,无论是相关政府机构、媒体组织,还是戏剧院团本身,都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营销手段,通过更好的平台、机制、手段和声音,让更多的人发现戏曲中美的存在,发现戏曲蕴含的无穷魅力。同时,作为一名专业戏曲演员,我们在传承与弘扬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,更要注重对艺术的创新,要善于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中精彩的元素,为己所用,在不断创新实践中推进戏曲事业更好地发展。

  戏剧之家:未来两年内有什么发展目标和计划?

  万晓慧:未来的时间里,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舞台艺术水平外,就是协助剧院做好青年演员的培育工作。现在我是湖北省京剧院二团的团长,院长把这个重担交给了我,我就应该尽自身最大的努力把这个剧院、这个团带好。首先我要起好带头作用,多演戏、多排戏。其次,我要让团里的演员能够多上舞台、多实践,特别是年轻人,要让他们有机会演出,得到更多的锻炼。

投稿咨询Submission Consulting

编辑部电话027-87927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