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辑部电话:027-87927022 投稿邮箱:xijuzhijiazazhishe@163.com

特别访谈ARTICLES INTERVIEW

用眼去识才 用心去爱才——关于2015年文化部人才论坛的发言

来源:admin  浏览量:  发布时间:2016-07-12 08:54:50

【封面人物:朱世慧】
  【编者按】提到湖北省京剧院,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人——朱世慧。作为湖北省京剧院的一块金字招牌,朱世慧1981年因主演《徐九经升官记》而走红,誉满艺坛,被称为“京剧第一名丑”。随后的一二十年时间里,朱世慧接连主演了《药王庙传奇》、《膏药章》、《法门众生相》等经典剧目,并于1987和1999年先后两次获得梅花奖,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优秀表演艺术家。2005年,朱世慧出任湖北省京剧院院长,承担起为湖北京剧“培养新演员”与“培养新观众”的重要使命,狠抓剧院人才、剧目、队伍建设,为湖北省京剧院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,在行业内拥有重要影响力。

  从京剧名丑到“剧院父母官”,朱世慧的“转型之路”可谓活色生香。如何培育人才,如何发展京剧艺术,且看朱世慧院长怎么说——

  从我自己的成长过程,再按照我们京剧200多年的发展历程,继承就是个大道理和大规律。那么传承靠什么?靠人来传,靠人来承!我作为一个京剧院团的院长,身在一个艺术专业很强的单位,深感要管理好一个艺术院团,要想把一个艺术院团做好、做大、做强,首先是应该遵循京剧的规律来办院!我追求:“人才、剧目、建立一支好队伍。”

  当然,首先是人才。有了人才才会有好剧目产生。有了人才一个院团才会在院内和观众群中产生凝聚力,有了凝聚力就必然会出现一支优秀的艺术队伍!而一个京剧院团,单靠一两个人才是绝对不够的,必须是按照京剧行业要求的有“四梁四柱”,这才是京剧所需要的一个强大阵容的院团!才能演出高质量的好戏奉献给观众,这里我想谈谈培养人才的点滴想法,求教于大家。

  京剧的人才结构永远是一个金字塔形的,即塔尖儿、塔身儿、塔座儿。首先是塔尖儿上的角儿,角儿的形成来自三个方面:一是天赋,其二是勤奋,其三是机遇。那么角儿就是塔尖儿上的人物。由于京剧艺术对各行当演员的要求极高,那么角儿毕竟是少数啦,如果那么容易当角儿,也就没角儿了、作为一个京剧院团,这个塔尖儿很重要!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:“京剧是角儿的艺术。”


  塔身儿也很关键,和人一样。所谓身体好得看腰板硬不硬朗,塔的中间这一层也就是京剧里所需的好的二路老生、二路旦角、二路武生,包括净行和丑行等等。另外还必须有好的乐队,好的舞美工作人员。他们的作用虽然是烘托塔尖儿上的角儿的,但他们也必须是好材料造就的!比如二路老生、二旦,最好是也能单挑一出的。我们行话说:能唱一出儿的。以上这些人才是当前多数院团是急缺的,有的甚至是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,这是令人担忧的!没他们发挥的作用,角儿再好,戏决不受看!出不来“精彩”二字。

  塔座儿包括以上说的塔身儿,京剧业内统称为“底围子”,这里指的是龙套上下手,特别武戏演员,业内也称其为武行,他们失色,表现不精彩会影响整个儿金字塔的形式,甚至会使金字塔不稳固或立不住。中国唐代魏征有句名言: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

  综上所述:说明京剧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,除了精神上的要求,还有特殊的结构要求。因此京剧的人才培养是个全面的工程!这个工程需要管理者系统的来运作。这其中还得考虑人才的延续发展,也就是人才梯队的形成,确保人才要跟上趟儿,接得上气儿。这样一个院团的艺术生命才能经久不衰!人才培养不可急功近利。我个人体会这需要管理者的细心和耐心,而且特别要怀有责任感和具有担当精神。我这里所讲的“细心”二字,就是管理者要用眼去识才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“独具慧眼,善于发现”。

  比如,我院优秀青年旦角演员万晓慧,她有扮相,有个头儿,特别是具备一条宽厚而亮的好嗓子,她就是一个非常适合唱张派(张君秋派)的青衣演员,但有了良好条件还只是第一步,剧院必须请名师来对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、传授,我请了当代张派著名艺术家薛亚萍、王婉华二位老师不间断地一出戏接着一出戏地来教她,万晓慧的进步果然出现了显著的提高。目前,她已是京剧界和张派中在同龄者当中的佼佼者。在全国央视青京赛中,一举夺得青衣组金奖。为了更好地辅助她全面发展,破例让她这么一位年轻的演员在我院原创新编历史剧《建安轶事》中担纲主演,并一举夺得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第一名、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、2011—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。

  又如青年武生演员唐恺,他具备良好的武生条件,又能刻苦努力,却总也不能称其为大才。于是,院里从全国请来著名武生艺术家向他传授技艺,又把他送往全国四处求师学艺,终于唐恺在“质”上有了飞跃。在央视第六届青京赛中夺得武生组金奖第一名。

  还有一位目前还名不经传的青年老生演员李衍茂,嗓音条件好,其他条件也不错,长期以来学习杨派(杨宝森派),但总是效果平平。我总觉得他应该有更好的发展,在他演出杨派戏《辕门斩子》的时候,我发现他嗓音脆亮,而且高音更为突出,我考虑再三建议他改学当下京剧界少见的高派(高庆奎派)。为此,我专门请来了北京高派第三代传人、著名艺术家辛宝达先生为他传授了高派名剧《逍遥津》。李衍茂刻苦学习,勤下功夫,这出戏在武汉刚一露面,观众竟然全场轰动。在天津演出,观众的掌声不让他下场,希望能再听他一段。我想他今后的发展会超出我的预想。

  在培养本院人才的同时,我还从全国引进人才。近些年,我从吉林省京剧院引进了麒派(周信芳派)第三代优秀传人、梅花奖得主裴咏杰;从河北省京剧院引进了奚派(奚啸伯派)第三代优秀传人、梅花奖得主王小蝉;从山东省京剧院引进了优秀青年小生演员王铭。王铭具备良好的天赋和难得的悟性,我认定他学叶派(叶盛兰派)大有可为,于是我请来当代著名叶派小生著名传人叶少兰先生收王铭为徒。几年下来,王铭成了我院挑梁小生,并在央视第六届青京赛小生组比赛中夺得金奖。

  前面所说,塔身儿人员的造就必须要求他们“硬”,他们身处金字塔的中间关键层。比如说乐队,也必须邀请顶级艺术家来授艺。这些年我请了名鼓师:王玉璞、冯洪启、李凤阁、崔洪、金小元等。名琴师我请了姜凤山、万瑞兴、李之祥、赵建华、燕守平等等。乐队的演奏、伴奏水平逐步提高。又如舞美,只要有机会,就将好的灯光师周正平、尹天夫、邢辛等请进来让他们跟着学习,特别是那些专职二路各行当的演员,也给他们请名师传授,除了学习配演戏外,也让他们学主戏,使他们开眼界,学真本事,做一个剧院所需的硬二路、硬里子!效果是显而易见的。外地好的二路,如吉林的董宏利,他是国家一级演员,我院就缺少这个年龄段的好二路,我也破例引进。

  我还想强调一下武戏演员,武戏在京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,武戏也是京剧艺术的特点和特色。一个京剧院团要高度重视这一个群体,他们的技能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,更是不可缺少的!要抓他们的练功。比如,毯子功、把子功、身训,每天要有专人负责抓他们不间断的练功!在剧院多演武戏让他们有更多的施展机会。另外,由于他们这一专业受年龄限制,所以首先要关心、呵护他们。比如他们的演出待遇要高于一般群众演员,平时练功他们的绩效工资要高于一般群众。如有闪失伤痛,一切按工伤办理,到了极限年龄优先考虑他们的工作安置等等。由于有了这样的待遇和保障,我院的武戏在京剧界获得好评。

  前面所说略显繁琐,京剧是因集各剧之大成而称为国粹、国剧的。京剧艺术太讲究了,在我心中京剧太伟大了。我爱她,我是怀着对京剧的敬畏之心来当演员和一院之长的!当然说了归齐,京剧还是角儿的艺术,剧院要不惜一切心血来培养角儿,打造角儿,打造领军人物!这是我们每一位京剧艺术管理者责无旁贷的天职!
下一篇:没有了

投稿咨询Submission Consulting

编辑部电话027-87927022